看完印巴空战才懂!难怪歼20不装机炮,原来中国早有预见?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6:16    点击次数:60

“歼-20没装航炮?!”十几年前,这曾是引发巨大争议的焦点,甚至被嘲笑为“设计失误”。毕竟,机炮曾在无数空战中挽救战机生命。但今天回望,这哪里是“遗漏”,分明是对未来空战模式的“降维打击”式预判!

当体系对抗取代单机决斗,当隐身和超视距成为主流,机炮,这项曾是战机尊严的武器,真的已经谢幕了吗?

血脉偾张的蓝天决斗,成了过去时

老话讲“一寸长一寸强”,在螺旋桨和早期喷气时代,这话确实是铁律。飞行员们在万米高空,瞪大眼睛搜索,一旦发现目标,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与缠斗。机炮的咆哮,曳光弹划破长空,那是力量与技艺的直接碰撞,生死往往就在毫秒之间决定。

从一战简陋的木质框架,到二战螺旋桨的巅峰对决,再到米格-15和F-86在朝鲜上空的你来我往,机炮一直是战机最可靠的伙伴。它结构简单,供弹可靠,不受电磁干扰,只要进入有效射程,就能撕裂对手的机体。

即便导弹出现后,最初的技术并不成熟,命中率堪忧。越南战场上F-4的遭遇,就是对“取消机炮”论调的有力反驳。

面对灵活轻巧的米格机,F-4飞行员发现自己手握宝贵的导弹,却在近距离格斗中常常无法锁定,而对方的机炮却让他们胆寒。这一课,代价惨重,也让“机炮无用论”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。

一声警报,判决远在百公里外

风云突变,一则在南亚次大陆上空流传的模拟空战传闻,像一道闪电划破长空,再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空战的认知。故事的主角一方是号称“欧洲最强四代半”的印度“阵风”,另一方则是装备了歼-10CE的巴基斯坦空军。

据说,这场“对决”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:“阵风”在距离对手160公里之外,甚至可能还没等机载雷达有效锁定,就被一枚霹雳-15中距空空导弹发出的锁定警报笼罩。

警报声刺耳,飞行员面对的是一个屏幕上指示的威胁,却可能根本没有用肉眼,甚至连航炮瞄准镜都没机会瞅一眼对手的影子。然后,模拟系统无情地判定——“击落”。

这场景,要是搁在几十年前,恐怕会被认为是科幻小说里的桥段。但在今天,它却真真切切地展示了现代空战的残酷现实:战斗,早就不再是电影里那种双方看见彼此、然后近身肉搏的牛仔决斗了。

不是单机性能强,是整个体系在打架

这场“超视距屠杀”的背后,绝不是单靠一架飞机或者一枚导弹就能实现的。它依靠的是一套环环相扣、协同作战的强大体系。这套体系的核心要素包括了高效率的预警探测、强大的平台本身以及射程超远的武器。

以巴基斯坦这套据说模拟中取得优势的配置为例:头顶的ZDK-03预警机,就像一双张开了两三百公里范围的“天眼”,将战场态势看得一清二楚,并实时分发给友机。

作为节点,歼-10CE本身也不是吃素的。它的有源相控阵雷达(AESA),具备强大的远程探测和多目标跟踪能力,据说在某些指标上比“阵风”装备的雷达更胜一筹。

最致命的,是它挂载的霹雳-15中距空空导弹。高达200公里甚至更远的射程,让它在大部分四代或四代半战斗机的主力导弹(比如“阵风”的“流星”,射程约150公里)尚无法进入攻击窗口时,就已经能够发起致命一击。体系的优势,让单机的所谓“强大”变得相对苍白。

歼-20的减法,一场面向未来的大胆预判

这就不得不提十几年前,中国歼-20隐形战斗机横空出世时,引发的巨大争议了——这飞机,怎么没装机炮?当时,不少人对此感到不可思议,甚至有嘲讽之声,认为这是设计上的“遗漏”。

毕竟,连追求极致空优的美国F-22“猛禽”,都保留了一门20毫米的M61A2“火神”航炮。歼-20作为后发五代机,凭什么敢把这个“保底”的武器给取消了?

现在回过头看,这哪里是遗漏,这分明是中国军工对未来空战模式的一次深刻洞察和精准预判。歼-20总师杨伟院士曾明确表示:“未来空战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。”这句话,点明了核心的转变。

在隐身和超视距交战成为主流的时代,战斗机最求的是“先敌发现、先敌开火、先敌摧毁”。航炮那点可怜的一两公里有效射程,在动辄上百公里的BVR交战面前,显得微不足道。等你飞到能用机炮的距离,恐怕早就被对手的远程导弹反复锁定了。

而且,为了一门机炮,需要付出不小的代价。宝贵的机内空间要被占用(据说0.8立方米),这些空间完全可以用来携带更多的导弹或燃油,提高滞空时间和火力持续性。

更重要的是,机炮炮口会破坏隐身飞机光滑的气动外形,增加雷达反射截面积,这对于五代机是致命的。取消机炮,是权衡利弊后的明智取舍。

未来天空,不再是枪炮的舞台

当然,历史螺旋式上升,有人会拿越南战争的教训来说事,强调近距离格斗依然无法完全避免。但别忘了,那时的空空导弹技术和作战环境,与今天已是天壤之别。

现代空空导弹,特别是那些为五代机体系设计的型号,不仅射程、速度大幅提升,抗干扰能力、离轴发射能力和命中精度也今非昔比。模拟空战中70公里外的“近距离”交火,机炮连对方的尾气都闻不着。

中国军工敢在歼-20上做这个“减法”,底气来自于对“体系化空战”的深刻理解和实践。这背后是日益完善的天基、空基、地面基侦察网络,是高效的预警指挥系统,是高度智能化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。

歼-20装备的分布式光学孔径系统(EODAS),能无死角感知周围环境,据说能在很远的距离外探测到目标的微弱热信号。再加上人工智能辅助的火控系统,能迅速完成威胁评估、目标分配,将体系的优势转化为实战效率。

更前沿的,是“忠诚僚机”等概念的融入。未来的空战,可能是一个有人机指挥着一群无人机协同作战,无人机前出侦察、干扰、甚至攻击,有人机则在后方安全距离进行指挥。这比F-22那种纯单平台作战,无疑是更高维度的打击。

看看全球空军的发展趋势,几乎都在朝着这个方向狂奔。各国都在强调构建更强大的杀伤链、数据链,将传感器、指挥平台、打击平台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。美国的下一代空战概念,也极力推崇“超视距云作战”和分布式杀伤。

而我们,从福建舰强大的电磁弹射能力,让歼-35隐身舰载机可以满油满弹升空。到055型万吨大驱垂直发射单元里塞满的远程导弹,构筑海空一体的火力网。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目标:在对手发现你之前,或者在对手进入其武器有效射程之前,就将其摧毁。

所以,歼-20取消机炮,不是拍脑袋决定,而是基于对未来战争形态的深刻洞察,下的一盘大棋。当有些人还在纠结于“导弹靠不住,还得有机炮”的旧思维时,我们已经在测试射程更远、更智能的下一代空战武器,构建更强大的体系网络了。

那种“我能打到你,你却连我的影子都摸不着”的代差优势,才是现代空战真正追求的。

机炮或许不会完全消失,在对地支援、拦截低慢小目标等特定场景下仍有余热,但在决定制空权归属的高端对抗中,它的地位,恐怕真的只能让给那些“千里之外取上将首级”的远程精确打击手段了。空战的规则,真的彻底变了。